本篇随笔为小米24年Q2财报关键部分的不严谨分析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笔记可能存在错漏,欢迎指正
本篇随笔为小米24年Q2财报关键部分的不严谨分析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
笔记可能存在错漏,欢迎指正
财报首次拆分为两个部分:手机x AIoT业务营收占92.8%,汽车业务营收占7.2%
首个季度的汽车毛利率为15.4%,大超预期
现金储备相较于宣布造车前不降反增(依旧是北京手握最多现金的男人哈哈)
下面我将分别对两个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分析
重点:
1. 手机 AIoT业务的毛利率靠的是互联网(广告)业务78.3%毛利提升上到21.1%
2. Q1收入755亿,Q2收入825亿,环比增加9.3%,而且主要靠的是IoT增加的60亿
销量趋势:
2023年Q1销量 3040万 同比 -22% 环比-7%
2023年Q2销量 3290万 同比 -15.8% 环比 8.2%
2023年Q3销量 4180万 同比 4% 环比27% (国内只有900万台占22%,主要是国际市场增加)
2023年Q4销量 4050万 同比23.85% 环比- 3.11%
2023年总销量为1.46亿 营收1574亿
2024年Q1销量 4060万 同比33.55% 环比0.55%
2024年Q2销量 4220万 同比28.27% 环比3.94%
2024年Q3销量预计4400万 若ASP恢复到一季度的水平预计营收能500亿左右
2024年Q4销量预计4500万 预计营收510亿左右
2024年全年总销量预计1.7亿 总营收1900亿-2000亿 YoY增长20%
市场份额:
市场份额在稳步提升,但2023年总销量跟2020年持平,即总体市场依旧在萎缩
主要新品发布时间以及对销量的影响:
Q1 2月底小米14 ultra发布 3月Civi 4 发布的影响均很小
反倒是23年11月发布的小米14系列影响更大 首销第一个月300万销量 23年底估计总共450万。估计Q1还能贡献250万台 最终一年销量大概应该在800万
还有红米k70 23年12月发布,前三个月300万,对Q1影响也大
Q2 4月turbo3发布
618对销量贡献大所以稍微增加
Q3 靠k70至尊版和折叠屏能多1000万吗?肯定不行,除非又开辟新的市场
没继续深究,有点搞不懂为什么23年出货量能直接瞬间增加900万
Q4 要靠小米15系列和双11了
存在的问题:
相对于oppo和vivo而言,手机的ASP和毛利依旧过低 对整体利润贡献有限
手机部分占据了营收60%的比重,但对其手机xAloT业务的毛利贡献却只有30%左右
智能大家电收入环比增加200.5%,致使IoT创历史新高268亿,环比增长31.3%
(主要是由於中国大陆的空調、冰箱及洗衣機出貨量增加所致)
但这种增速不可持续,均是周期性产品,乐观预计Q3和Q4只能持平或大概3%的提升
注意:平板和笔记本的收入也算在Iot的收入中
2024年Q3较乐观预计营收270亿
2024年Q4较乐观预计营收275亿
预计24年IoT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总营收1000亿
互联网业务环比轻微增加3.7%到83亿(广告为主)
2024年Q3较乐观预计营收85亿
2024年Q4较乐观预计营收88亿
预计24年互联网业务总营收336亿左右
预计手机xAIoT部分2024年收入为3200亿-3400亿之间
全年毛利预计为720亿,净利润率取6%,净利润大约为200亿-210亿
给予手机业务19-20倍PE,市盈率法算则手机xAIoT市值大概应4000亿RMB左右
手机属于存量市场,增长空间受限,未来三年怎么增长也最多2亿台多点,即只有15%的增长空间
所以必然要高端化提高ASP并且提高毛利率
IoT智能家居部分受制于周期影响,营收在未来可能持平甚至下降
15.4%的毛利率已经高过手机的12.1%毛利率,远超分析师的预期
虽然录得18亿亏损,但比预期亏得少,所以投行纷纷上调对小米的目标价
作为参考:
蔚来仅汽车部分毛利9.2% 小鹏的汽车部分6.4%
特斯拉汽车毛利17% 实际只有13%
但和比亚迪21%的毛利和理想20%的毛利还有较大差别
雷军阐述目标是11月交付10万辆,24年总共交付12万辆
具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截止8月手握订单14万,出现了交付越多欠的越多的情况
工厂产能已优化接近极限,故产能在二期工厂建成之前是不会有太大的提升
Q3预计销量46000辆 ASP假设保持不变 收入104亿
Q4预计销量48000辆 ASP假设保持不变 收入110亿
25年Q1发布su7 ultra 量产版,其目标是提升品牌形象
25年Q2或Q3新的工厂建成,并发布SUV车型
第一个季度的汽车业务毛利率虽然远超分析师们的预期,但短期内毛利究竟还能涨多少?
有多少是属于一次性投入,究竟多久能扭亏为盈? 这些在财报中均没具体说明,只能自行设想
如何提高毛利:
供应链管理 (没有具体数据)
物料成本管理 (没有具体数据)
权益退坡 (具体会反应在q4的交付中)
自动驾驶软件 (没有具体数据)
权益退坡粗略分析:
4.30后下单的会减少了免费赠送价值2000的冰箱,6000的音响,6000的电动尾翼(部分车型) 继续保留赠送8000的真皮座椅
冰箱是半导体冰箱,故真实成本其实非常低,估计在600-800块
音响和电动尾翼成本不得而知,可以猜测为30%-40%之间
平均算下来4.30后每台车能节省大约3500-4500的成本
再加上权益取消后部分用户会选配,那么可以估计总共能多出5000左右的毛利,即贡献多2%的毛利
由于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年初,那么未来Q4可能的降价会反应在25年Q1中,并不会影响Q4毛利
乐观猜测Q3毛利提升到16%-16.5%,毛利17亿
乐观猜测Q4毛利提升到18%-18.5%,毛利20亿
由于国内纯电轿车的市场表现不佳 (畸形市场,增程好卖过纯电)导致上市前制定的7.6万全年生产目标显得过于保守了。在实施双班生产+产线优化后,产能提升至12万已经达到极限。
这种自己建厂的优势在于全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,但缺点是产能提升慢,过长的提车周期导致失去了很多潜在客户,转头去购买其他竞品车型。
其实在宣布造车前,雷总背地里早已投资布局了上游产业链,曾经去美国拜访过马斯克,甚至也投资了小鹏和蔚来。但或许因为雷总此前自己创办的”卓越网“正好在电商崛起之前倒下了,这段”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“的经历就让雷总一直观望,迟迟不肯下场。
新能源汽车说难听点就是”打着环保旗帜的利益再分配“,就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,市场会快速重新洗牌,过晚入局会很容易被围攻绞杀。事实上市场和供应链早已被特斯拉所盘活,雷总有点观望太久了,推出的第一款车已经处于下半场了,处于一个极度白热化竞争的时代,根本没有任何容错的空间。若再早个一两年压力可能也没那么大,现在只能寄托于后发优势了。
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以高性价比著称,主要吸引的是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。然而,汽车市场对汽车的品牌、品质、安全性、售后服务等有着更高的要求。如何在保持“小米性价比”形象的同时,又打造出让消费者信赖的汽车品牌,将是一个挑战。如果品牌定位不清晰,可能会陷入“低端车”与“高端车”市场都难以深入的尴尬境地。
小米汽车的销量和毛利率均超预期,是一份很不错的答卷
2024年汽车部分总收入预计275亿,乐观预测平均毛利能达到16.5%
由于暂未取得盈利,那么可以通过市销法计算,得到汽车部分估值为500亿至550亿RMB(仍然处于成长阶段,乐观给予1.8至2倍市销率)
Good:
用心的老板,较好的管理层
供应链整合能力强,有较强的溢价能力
财务状况良好,北京现金王
较为Predictable,北京政府支持
品牌形象会因为造车而提高,并带动手机的销量
高端化成功,后续能更好的推出便宜的车型
能快速拓展海外市场,有忠实的粉丝基础
较为合理的PE,目前21倍(财报前)
BAD:
技术上并没有明显护城河,也不是龙头
自动驾驶还不是第一梯队,没有AI
汽车产能太低,不能快速抢占市场
前期投资大,会影响短期利润率
综合利润率依旧极低,无法派息回馈股东
增长潜力有限,上限可能是比亚迪的市值,而且时间跨度可能较大
经济下行,狼多肉少,未来两年还会有残酷的竞争
汽车存量市场,蛋糕的大小已经不会扩大,资金留出了新能源板块
手机缩量市场,越来越像制造业而不是互联网公司
本人不是米粉也几乎没有买过小米的产品,作为一名旁观者,可以看出雷总最后一次创业很用心,三年磨一剑,诚心诚意接受消费者的建议,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。(作为对比,不像某品牌一年磨三剑,为了抢占市场仓促改款背刺消费者)
虽然常常被冠以营销大师之称,MIUI系统也如同屎山一样经常被人喷,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米的确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所带来便捷和美好。现如今小米的人车家的生态也已经逐步形成,若能继续发挥特长把汽车与我们用户的数字生活无缝衔接,并自动驾驶这最后一块拼图搞好的话,相信在未来是能成为全球五大车企。
而作为一名驾驶爱好者,很高兴雷总能进军汽车市场,小米的参与会激发”鲶鱼效应”,从而整治市场。整个行业也会开始重新重视驾驶本身,而不是往死里卷冰箱彩电大沙发。(好想开台ultra去跑纽北啊,做梦中哈哈)
最后作为一名社畜,希望雷总还能进军房车甚至房地产哈哈,救救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吧!
“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,伟大的公司赢取人心”,相信雷军最后一次创业会成功的!
本次项目为期末一个星期速成之作…
东京相对于大板而言就是超级大都…
上帝说再不出去玩就没有机会了,…
从K看台到发车格,他走了20年…
本篇文章是关于部署云端服务的心…
Linux 内核本身并不包…